您当前的位置:健康焦点网要闻正文

温州一初中生复课第二天跑步猝死给家长们敲了警钟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2020-04-18 22:31:59  阅读:4621+ 作者:责任编辑NO。郑子龙0371

据新闻媒体报道,4月14日,温州市初三、高三学生复课的第二天,某实验中学一名不满16岁男学生在集体跑完1500米后晕倒,虽被紧急送往医院,但最终抢救无效身亡。

年轻学生跑步猝死事件,其实并不只是这一起,2015年10月24日,南京大学曾有一名大三学生体测1000米时,倒地猝死;2017年5月16日,大连市年度中学生体育项目考试时,15岁的男孩张某在1000米跑最后一圈时突然倒地,心跳骤停,最终抢救无效身亡。

能够准确的看出,孩子们的体质下降并不是个例,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普遍性,在媒体高度高达的时代,智能手机的普及,孩子们也在逐渐“退化”,即使是一个三、四岁的孩子,各种手机游戏都玩的非常娴熟,拿起手机,各种淘气的毛病也就不治自愈了,家长们也乐得清闲,任由孩子们沉迷网络,绝对没了跑跑跳跳的天真烂漫。

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,宅在家里孩子们,好几个月不出门,甚至开始了“比懒”,你今天的运动信息只有200步,我明天的运动信息就只有100步、几十步,甚至躺在被窝里刷一天的手机,根本就不下床,这也客观上导致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进一步下降。

温州16岁男学生死亡事件,属于一个典型的运动性猝死,如果孩子没有先天性心脏病,没有其它特殊疾病史,这种运动后的猝死,应该属于一个身体素质低下,“超量”运动诱发的一个心脏骤停。

目前,国际上对运动性猝死定义为: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症状,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;也有的国际心脏病学会给猝死的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。

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原因:

1、心脏疾病:在青少年中,心脏病史是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根本原因,比如:患有肥厚型心肌病、心肌炎、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等,平时没有发现或没有做过系统治疗,在突然增加运动量时,就有可能诱发心跳骤停;而40岁以上人群中,绝大多数是和冠心病有关,由于存在心脏冠状动脉狭窄、粥样硬化,在突然的超量运动后,就有可能诱发心性猝死的发生。

另外,对于中老年人,高血压、脑出血、热射病(重度中暑)等,也是导致运动后猝死的一个原因。

2、心理应激因素:也有些年轻患者猝死的病例,没有发现有心脏病病史,运动量也并不算大,这样的一种情况考虑可能与学生本人平时的学习生活紧张、亚健康状态、考试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。

3、体力不足和运动过量:运动强度讲究的是一个循序渐进,人体的耐力也是在随着体质的增强逐渐耐受的,如果一下子运动过量,就有可能诱发心血管痉挛,甚至是心肌梗死、猝死。就年轻人而言,在耐力运动时,尤其是长跑接近终点时易发生猝死,这与机体处于衰竭状态有关。

4、一些特殊疾病:有一种遗传性疾病,叫做马凡氏综合症,也是有可能会出现猝死的一种疾病。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累及全身的结缔组织,主要以骨骼、心血管的病变为主,有80%的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,包括主动脉进行性扩张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,二尖瓣脱垂、二尖瓣关闭不全等。1998年,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在运动场上猝死的事件,以及俄罗斯滑冰选手格林科夫死亡事件,后续的尸解显示,他们都患有马凡氏综合征。

5、服用兴奋剂:兴奋剂有可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,但最大的危害却是对运动员健康的潜在隐患,而运动性猝死,就是服用兴奋剂有可能导致的重大后果之一。

预防运动性猝死,家长需要注意什么?

不喜欢体育锻炼,长时间的缺乏体育锻炼,耐力下降和体力不足,会给孩子们健康造成威胁,具有潜在心脏病的孩子危险性会更高。尤其在校园体育过程中,有些运动量虽然算不上很大,但由于孩子平时身体状态低下,再加上测试时心理的紧张,就大幅度提升了心理应激性,发生室颤和冠状动脉痉挛的几率增加。

对此,家长还是应该引起格外的重视的:

1、如果平时就知道孩子患有某些疾病,一定不要隐瞒,要提前和老师沟通;

2、在督促孩子学习、增加营养的同时,也不要忘了增加身体锻炼的机会,培养一些体育爱好;

3、在参加校园体育运动时,不要为取得成绩而超极限运动,平和心态,量力而行;

4、在运动过程中,如果出现胸闷、胸痛、胸部压迫感、极度疲乏时,应马上停止运动;

5、参加剧烈运动,停下来的时候不要马上倒地休息,而应该继续慢走。

总之,身体素质的低下,是诱发青少年运动后出现严重问题的最常见原因,尤其今年的疫情因素,本就缺乏锻炼的学生们,身体状况可能会比平时更加“糟糕”,提醒家长们在督促孩子的学习同时,也不能忘了身体锻炼,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,这无论的对孩子的心理成熟还是身体健康,都是很重要的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